9月6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電源及控制研究室脈沖功率技術課題組在《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發表了題為“論ITER加速器的安全”的學術論文,該論文是我國磁約束聚變方向在《自然》子刊上的第一篇科學論文。
“論ITER加速器的安全”屬于我國電機工程(國內又名電氣工程)領域的學術論文,該報告學科上位于磁約束聚變與高壓強流加速器和電機工程科學交叉點上,論文首次論述了非線性變壓器理論用于高壓直流(HVDC)短路故障的快保護,同時也揭示其勵磁渦流產生的非線性電阻才是抑制該類故障的主導因數。該論文是等離子體所首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的論文,也是我國磁約束聚變方向在《自然》子刊上的第一篇科學論文。
近30年來,為緩解高壓直流輸電加速器的短路故障,歐日美團隊分別提出分布式緩沖器法、伏秒數法和非線性時變電阻積分法來設計高壓緩沖器。等離子體所電源及控制研究室脈沖功率技術課題組獨立創建了經實驗驗證的非線性變壓器理論,消除了歐日美各自故障緩沖模型的理論不完整性,指出要使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安全,必須更改設計才能滿足其最基本的電氣安全,即1兆伏高壓直流短路電流峰值必須控制在0.6千安內,越小越好。